旅新网2016-08-01评论:阅读:

香格里拉:我国这片西南秘境 让西方人寻找了半个多世纪

  1933年,英国作家James Hilton在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高原秘境”香格里拉“,这本书问世之时,正值大萧条时期,西方文明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作者将传承世界文明的重担赋予东方的"香格里拉",启发越来越多人来到中国寻找这片"世界最后的净土"。

  “香格里拉”(Shangri-la)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几个简单的音节,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让人心生向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香格里拉的寻找和争议成了世界性的话题。直到1997年,云南省对外宣布:香格里阿拉就在迪庆州的中甸县,不久之后,中甸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香格里拉

  气势磅礴的雪山江河,五彩缤纷的湖泊草甸,浩如烟海的原始森林,二十年来,香格里拉吸引着一批批追梦者纷至沓来。

  如今,作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首府,香格里拉市依然保留着丰富的人文风貌,藏、汉、纳西、白、傈僳和彝族等十三个民族,康巴文化、茶马文化、佛教文化在这里共存……

  带着对香格里拉的神往,在初夏的某个周末,我们动身启程。飞机即将降落时,呼吸系统比眼睛更快接收到高原的信息,伴随着轻微的头疼,我们抵达迪庆香格里拉机场。藏式建筑风格的机场和绵延千里的白云在这里迎来送往了无数与我们一样的来访者。

  正如熙攘的现实世界无法阻止我们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香格里拉,轻微的高原反应又怎么阻挡得了我们到奇崛高竣的松赞林寺朝圣,去普达措看“杜鹃醉鱼”,又或是在月光古城喝一碗酥油茶?

  在这里,心灵是自由的,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安心感受那由自然的馈赠以及人类毫不吝惜的歌咏造就的香格里拉之美。

  噶丹·松赞林寺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就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几乎所有到过松赞林寺的人都会记住这句诗,不仅仅因为这是所有松赞林寺的向导介绍时的一句标准独白,更因为这句话实实在在戳中了我们的内心。

  噶丹·松赞林寺距离香格里拉市区不过5公里,如今以它为中心的景区已成为这片旅游区的核心腹地。汽车行驶到山坡之下,远处鎏金铜瓦的屋顶在蓝天之下熠熠生辉,以曼陀罗式布局的寺院建筑群如同从天而降的人间乐土般出现在我们眼前。

摄影:多虔

  这座云南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寺庙修建于1679年至1681年,由五世达赖赐名“噶丹·松赞林”,也叫“归化寺”。它的布局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因此也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在这里,当地藏民用纯净的灵魂供奉着神灵,世代延续、生生不息。如今,寺庙里共居住者900多名僧人,最小的才3岁。

摄影:多虔

  看着他们虔诚地点燃香烛,不休止地转动经纶,念诵祈福的经文,即便你不是信徒,你也无法拒绝这座寺庙的召唤。

  入寺庙,先拜过四大天王,去除杂念。

摄影:多虔

  噶丹·松赞林主体建筑由三座大殿、扎拉菊护法神殿、八大康参以及二百七十余间僧舍组成。八大康参如同八瓣莲花围绕着主殿,象征着吉祥环绕的人间乐土。

  从寺庙前门鱼贯而入,经过一条通道即可到达通向三座大殿的楼梯。通道两侧错落有致的建筑为僧舍,不能随意进入。拾级而上,这143级的台阶像是对来访者的一场考验,高海拔之上不能图快,恰好让人放慢脚步虔诚感受这场朝圣。

摄影:多虔

  寺中的僧人每日的活动都有严格的时间表,因此时常能在庙堂殿宇之间遇见匆匆穿梭赶赴不同课程的僧人。身边偶有身着暗红色袈裟的僧人经过,对我们的招手回报以谦和友好的微笑,然后一转身无声进入两边透着神秘的康参中。

  所谓“康参”,即按僧侣籍贯或来源地的地域划分,将大寺僧侣划分为若干团体,形成地域化的修行组织。松赞林寺三大主殿下共有八大康参,由老僧主持,相对独立地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经济事务。

图片来源:东方IC

  绕过高墙在大殿广场上稍事休整,待呼吸调匀之后再进入殿内,在高处回头远眺,眼前那一抹形似马蹄的湿地湖便是藏区著名的神湖拉姆央措湖,传说藏传佛教护法中唯一的女性金刚护法白登拉姆的寄魂湖。

  湖心小岛是僧侣圆寂举行天葬前诵经的地方,岛上的玛尼堆,则遵循藏民传统,用写上经文、祈福过的石块堆砌而成。玛尼堆与远处高山上的平台相辅相成,那里专供寺院里的僧人圆寂后进行天葬。

图片来源:东方IC

  神湖拉姆央措与松赞林寺相互辉映,登上松赞林寺可以俯瞰神湖及周边全貌,而神湖旁的观景台亦是能将松赞林寺建筑群尽收眼底的地方。

  登上台阶之后,沿着顺时针方向绕过眼前气派的黄墙,进入广场即依次朝拜三座主殿:宗喀巴大殿、扎仓大殿和释迦摩尼大殿。

  即便在山脚之下已经远观这三座气势宏伟的主殿,站在广场上抬头仰望,也不禁被这金碧辉煌的建筑所震撼。造型丰富多彩的镀金铜瓦和装饰着飞檐走兽的殿宇让人想起千年前的神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

寺庙

  门口挂着黑底白画的巨幅布帘,象征僧俗界限

  巍峨耸立于正中的主殿扎仓是松赞林最早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679年,占地2000平米。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层。两侧的壁画雕饰精美琳琅,顶楼则建有静室,更收藏有贝叶经卷、唐卡及大量传世法器。

  左侧的宗喀巴大殿是松赞林第一座用金箔覆顶的大殿,在天光之下显得金光璀璨,因此得名“金瓦寺”。按照顺序,宗喀巴大殿应是朝圣者朝拜的第一座大殿。殿内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坐像,高达18米,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宗喀巴大像,有藏区“第一佛像”之称。

寺庙

  跨过门槛,仰望润泽万物的佛陀,感受殿内灯影烟香,虔诚地点上一盏酥油灯,前世,今生,早已释怀。

  右侧的释迦摩尼大殿内供奉着高达10余米的文殊坐像及18厘米高的释迦摩尼佛金身像。殿内四周的墙上绘制了佛祖生平图,生动地描绘了释迦摩尼佛自降生、悟道、弘法、成佛到圆寂的过程。

大殿之外的转经筒

  除了恢弘巍峨的主要建筑,若想用心体会此中禅意,不妨沿着交错其中的残墙小道走一走,踏着故去僧人的脚印,听一听远去的诵经声,感受这座寺院偏隅的清净。

  时间充裕,还可前往附近的香格里拉母亲河——奶子河,一探本地藏民取供佛圣水的地方。

  人生,本就是一场无尽的修行。

  普达措国家公园

  正是这样的香格里拉,散发出的宁静与永恒,给人们带来无数幻想。

摄影:多虔

  位于香格里拉市以东的普达措号称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国家公园,原以为盛名所累之下,它会似其他过度开发的公园,单调而无趣。不曾想,在这高原之上,竟有着这样一片高远、永恒、纯洁的圣境。

摄影:多虔

  “普达措”为梵文音译,意为“舟湖”,藏传佛教噶玛巴第十世法王所著《曲英多杰传记》中记载:有一具“八种德”的名叫普达的湖泊,僻静无喧嚣,湖水明眼净心。

  乘坐景区巴士前往参观,周边是无穷艳丽的草甸,漫山遍野的药草鲜花,高原湖泊、原始森林、草原牧场在这里完美融合。

普达措

  两个高原湖泊属都湖和碧塔海似两颗清澈透亮的明珠装饰着普达措,群山环抱之中湖水透明清澈,树木苍翠,绿草茵茵。

  属都湖是典型的高海拔湿地,湖中漂浮着朵朵草垛,随着季节和风向而变化位置。“属”藏语为奶酪,“都”意为石头,传说古代有一位高僧云游到此,牧民给他供奉奶酪,他见此处牛场的奶酪很结实,如同石头一样,于是祈愿道:“愿这里的奶酪永远如同石头一样的结实”,属都湖由此得名。

老树躺倒湖中,演绎着时间的流逝

  碧塔海则象征着树木多得象牛毛一样成片的地方,它以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闻名,每当五六月份杜鹃盛开,花瓣落入湖中,鱼儿吃后翻了肚皮浮出水面,便形成“杜鹃醉鱼”的妙景。

杜鹃花

  位于属都湖与碧塔海之间的弥里塘亚高山牧场形似一只细长佛眼,这片位于海拔3700米的亚高山草甸是香格里拉最重要的牧场。它像一片丝毫未受尘世污染的童话世界,庇护者沉醉在其中的生灵。当地人说,牧场上生长的植物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牛羊吃了膘肥体壮,产奶量大。

亚高山草甸

  独克宗古城

  激情的枯竭或许就是智慧的开始。

图片来源:东方IC

  走在原址重建的这座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一切恍若隔世。许多人依然对那场大火记忆犹新,2014年1月11日1时37分,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10个多小时后大火才被扑灭。那场大火导致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族民居群2/3的建筑被毁,再也无法重生。

  令人庆幸的是,古城的风情亦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上。重建后的独克宗古城内,康巴文化和汉文化的韵味依然四处飘散在每一个角落,意远深长的老街和独具特色的老宅构成独克宗独有的老城风韵。

  新建或改造的藏式土木房屋被装点成了茶馆、酒吧、餐厅。彩色的经幡在微风中轻盈灵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穿梭在蜿蜒的小巷中,耳边传来驻唱歌手充满沧桑的声音。随意选择一家灯火辉煌的酒吧,点一盏酥油茶,最适合慢悠悠地打发时光。

转经筒

  古城尽头的月光广场前方的小山上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高达21米,总重60吨。心中默念六字箴言,虔诚地转动经筒之后,借着夕阳余辉远眺独克宗古城,万籁俱寂,竟不由得生出一份归属感。

来源:凤凰旅游   作者:多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