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2019-01-24评论:阅读:

顺风车缺席春运,不可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

  春运已然拉开了大幕。官方预计今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再创新高。“一票难求”注定又会扎堆出现,有人把目光投向顺风车。

  数据显示,顺风车在缓解春运压力方面作用越来越大。从滴滴的数据来看,据报道,2016年滴滴顺风车运送了190万人回家,2017年为848万,2018年则猛增为3067万人次。市场需求的旺盛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2018年发生的两起恶性事件,滴滴顺风车业务至今未能上线。日前,滴滴方面回应媒体称,今年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无法继续为大家提供服务。顺风车依然在全力进行安全整改,在未完成安全整改之前将继续无限期下线。

  安全是顺风车的底线,在未能确保安全前继续下线的表态也无可指责,但若因此而彻底禁绝顺风车,则不免有“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的嫌疑。

  必须承认的是,恶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其影响之所以如此之大,一是因为事件本身的性质过于恶劣,二是网络的放大效应。相关研究显示,黑车的恶性事件发生概率远高于网约车,只是因为消息相对闭塞而不为人所知。出租车的刑事案件也高于网约车,根据最高法的数据,前者是后者的13倍。

  这不是为网约车平台辩解,相反,这证明了网约车平台的失职。在很多乘客眼里,无论是顺风车、快车、专车,出于对平台的信任,乘客会对司机放松警惕。这就像人们在街头打车,多会优先选择出租车而不是黑车,因为出租车背后有出租车公司和监管部门在兜底。

  网约车平台作为信息撮合平台,不管是收取费用还是免费提供信息来赚取流量,都有义务对司机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否则,如果任由资质不明的司机入驻,就会放大乘客的乘车风险,而这个风险不该由乘客单方面承担。

  但是,顺风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式,“共享”和“安全”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当前出现的安全问题,根本原因不在于顺风车业务形态本身,而在于顺风车平台还没有做到充分的信息透明。对此,有人建议给顺风车装上摄像头,但顺风车仍然属于车主的私人财产,装摄像头有侵害车主隐私权的嫌疑。

  这些法理上的问题暂且不论,平台至少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加强安全措施。比如Uber于2018年在美国上线了新的安全功能,当乘客点击Uber应用中的“呼叫911”按钮后,该应用将立即显示乘客所处位置、所乘坐车辆的型号和车牌号;在部分城市,乘客只需点击该按钮,消息就会直接发给警方,乘客全程无需说话。

  但从国内来看,无论是平台还是警方都还未能将“一键报警”的安全功能做到Uber的程度。目前,滴滴和广东省公安厅进行了相关探索,双方将为广东全省用户提供视频报警、自助图文报警两项多媒体报警,并就滴滴“一键报警”开展深度警企联动。这些举措都将大大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当然,即便如此,小概率事件或许还不能完全杜绝。但实际上,公众对顺风车的诟病,并不完全在于小概率事件,而是其中的人为因素。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撮合平台聚集了一部分高危人群作为司机,二是发生事故后的救援不力。

  基于此,我认为,顺风车是一种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共享经济,安全出行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良好的公共政策来防范和降低风险。

  首先,要加强信息披露。顺风车的司机或许永远无法受到出租车司机同等的约束,但其中的隐患一定要让乘客了解,以让后者有起码的安全意识,比如女性深夜出行的应对措施。

  其次,平台的法定责任要明确。平台不仅是单纯的信息撮合功能,互联网的特性会放大某些不良信息,比如有些司机聚合在一起交流乘客信息,使得乘客的风险提升。平台必须通过技术、营运管理来纠正乘客信息被放大的风险。

  其三,对司机的资质及行为要进行必要的动态约束。对司机审核不严,不代表平台和司机在乘客生命安全面前有丝毫的推卸借口。为此适度提高营运成本(可以由乘客部分分担),也是必要的。

  其四,事故发生后如何补救,应当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应该围绕可能影响到司机和乘客安全的每个细节进行改进,比如,针对突发事件的救援等。

  总之,尽管顺风车出现了恶性意外事件,但是顺风车本身出现的积极意义不应该被全盘抹杀。如果就此将顺风车彻底禁绝,给人们带来的短期不便不说,加剧公共交通压力的弊端或将持续显现,尤其是在春运等供需矛盾突出的时间节点。

来源:澎湃新闻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