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新网2015-07-03评论:阅读:

中国千万件文物有家难回 高税收等因素成拦路虎

  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艺术品交易市场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60%以上的拍品都是回流文物,近两年来,包括刘益谦、王中军、王健林等民营企业家、收藏家也都不惜血本纷纷去海外“夺宝”。尽管回流文物市场火热,但是目前中国仍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回流文物有家难回?又有什么办法能打破这些门槛?

  高税收成回家拦路虎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现状等客观原因没有正常的回流渠道。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王昱东介绍,广义上回流文物主要包括三类:1949年以前,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流失海外的文物; 1949年以后通过合法途径出口国外的文物;中国进口的西方文物。

  以前回流文物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拍卖,“1992年开始,通过拍卖,回流的文物超过10万多件,其中有30多件包括阎立本《孔子弟子像》在内的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但在2011年艺术品关税查税事件以后,形势发生了改变,艺术品通过货运渠道入关,艺术品离岸价格到国内就需增加包括关税、进口增值税在内的30%左右的税收,“国内藏家不接受高成本,拍卖公司也覆盖不了税收成本,这也抑制了拍卖行业回流文物拍卖的积极性。2012年以后拍卖行业就很少做回流文物专场”。

  我国现有艺术品高关税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外文物回流。对于中国内地艺术市场而言,关税已然是一道绕不开的槛。欧树英就表示,“文物回流的最大门槛便是税收,尽管保税区回流文物中心能够部分解决高税收问题,但离开保税区,或者申请保税区的特别手续,拿到室内做展览等方面还是非常复杂”。

  近20年来,拍卖一直是中国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因为关税问题,拍卖业文物流通受限制,整个文物回流渠道并不畅通。这也造成很多内地藏家的无奈之举,不少内地藏家只能将从海外购得的流散的中国文物送到免税自由港的香港避税、储存。收藏大鳄刘益谦竞得的《功甫帖》、鸡缸杯等都存在同样的烦恼。

  无法交易难为文物落户

  即使文物通过保税区入境,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回家。“保税区只是暂存地,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办理相关的‘暂时进出境货物’,可以暂时不用缴纳税款,一般在6个月左右的规定时间内原状运出境,也可以经直属海关批准延期,但延期最多不超过3次,每次延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甘学军如是说。

  入境后文物的展示、交易也成为文物回流的又一大难题,在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徐晨看来,突破保税区展示、拍卖,能够真正在市场交易才是文物最终的归属,“上海尝试保税拍卖也并不是很成功,保税拍卖也只是暂缓交税,拍卖后涉及存储方面等还得交税”。

  如此一来,买卖双方都难为文物解决落户问题,国内博物馆征集、国有文物商店、民间收藏等机构都有着对中国海外回流文物的实际需求,但无法真正意义上的贸易交流也成为困扰文物回家的难题。

  市场调整导致藏品退市

  国内艺术品市场缺乏明朗的环境也成为文物难回流的原因之一,欧树英表示,“国内艺术市场环境还在调整,藏家愿不愿意卖,能否高价卖出,也是文物是否能回流的客观原因。相比国外拍卖市场,国内拍卖市场缺乏成熟的制约环境,拍而不买的现象居多。在卖家信心受到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将重要拍品委托国外拍卖行”。

  此外,艺术品拍卖行业从业人员还指出,国内配套的艺术品相关行业还在发展中,尤其是艺术品保险方面进程缓慢也影响文物归国后的保障。相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品保险已发展为一个拥有良好投保体系,在艺术品价格估值、风险保障、包装运输、存储环境、修复体系等方面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这正是目前国内市场极度缺乏的文物保障体系。

  政策调整加速文物回流

  在2003年印发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税暂行办法》规定,今后凡是文物收藏单位,以接受境外机构、个人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等方式获得的中国文物,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对此,有藏家表示,该办法暂时不适用于民间收藏机构,但今年3月开始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首次承认民办博物馆的身份,并规定其在资源、条件和设立等方面和国有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开放,相信逐渐会有更多收藏机构同等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首次尝试成立的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能为部分文物回归提供绿色通道。但是艺术品市场庞大的体量需要更多文物回流、展示、交易的渠道。

  目前的现状是,不仅回流文物回家难,国内的艺术品出去也难。现行的政策令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进出两难的境地。对于相关法规的修改,也急需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整。

  事实+

  盘点15年来重要回流文物

  自澳门回归后至2014年底,逾10万件文物以各种方式回流,它们的归来既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得益于藏界的努力。

  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2000年,圆明园虎首、牛首和猴首三件铜像分别亮相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会,最终被保利艺术博物馆竞购回国;此后,猪首铜像也从美国顺利回归,由素有“澳门赌王”之称的何鸿燊花600万港元购得并捐赠保利博物馆。

  2007年与2009年,苏富比与佳士得相继对圆明园鼠首与兔首进行了拍卖,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委员会对此提出了强烈反对,最终由法国的皮诺家族在2013年将该收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

  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该器于1922年被发现,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国外。

  2014年3月,纽约佳士得意图上拍皿天全方罍之器身,2014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官方发消息称,皿方罍器身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海外漂泊,回到祖国,并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2年中国嘉德春季拍会上,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民币成交。《写生珍禽图》是从海外征集归来的稀世珍宝,是世存13件宋徽宗亲笔画之一,根据有关记载推断,该画于清代嘉庆之后宣统之前流出皇宫。

  《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研山铭》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东瀛,被日本有邻博物馆收藏。2002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由日本征集并请回《研山铭》书法原作,同年国家斥资2999万元以定向单人形式购回了《研山铭》。

  2005年,龙门石窟的5件佛首雕像由美籍华裔艺术家陈哲敬有偿捐献给国家。据说上个世纪中后期,陈哲敬偶然在美国的文物市场上看见一大批从中国盗卖出境的佛雕,他买下了二三十件此类佛雕。40多年来,陈哲敬不断向国内的专家寄送资料,求证佛雕的“身世”。

  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从美国著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处购回的北宋祖刻最善本《淳化阁帖》,同年9月23日下午,此文物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出。

来源:北京商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ourfresh;合作及投稿请联系QQ:187004408

看看旅游网